服务  协调  自律  维权  监督  管理
首页 >> 协会动态 >> 工作动态 >> 《医师报》独家对话赵劲民: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医师报》独家对话赵劲民: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2022-10-17 09:39:35

《医师报》独家对话赵劲民: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


医生素质关乎生命安全,医学教育关系民族未来。

9月20日,广西医科大学校长、广西医师协会会长赵劲民接受《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访谈,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医学教育的思考。

张艳萍:您如何审视和评价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赵劲民:作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亲历者,我觉得用“回顾”或“反思”比审视、评价可能更为合适。“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教育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与国家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了一大批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极大支撑了国家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规模发展和水平提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医务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医学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医、药、护、技、管”多学科专业并进,“中、高、本、硕、博”多学历层次衔接的医学教育总体办学格局。但面对疫情新挑战、实施健康中国新任务和世界医学发展新要求,我国医学教育还存在人才培养结构亟需优化、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地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路该怎么走,是我们从事医学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有3点:

一是要精准认识医学教育的本质是精英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迈入普及化阶段,医学生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医学教育无论怎么发展,它的本质仍然是精英教育,始终没有改变。教育部已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精英教育。”广西医科大学作为老牌地方医学院校,肩负着为本省造就医疗卫生人才的首要任务,同样面临既要扩大招生规模补齐医疗卫生人才缺口,又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非常明确,就是要按精英教育的要求培养医学生,这一点是我们绝不会忘、不会丢,也不能弱。

二是要科学把握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我们的人才培养过去一直是经典的医学教育模式,也就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为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领域大力推进了以器官系统为核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等系列改革。改革的初衷是好的。广西医科大学也在推进。但效果如何,不少专家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评判不一。其实,我认为,教无定法,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或手段,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就需要我们地方医学院校定期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评价体系、质量控制、制度创新等进行系统检视。因此,多年下来,广西医科大学始终坚持夯实医学生的能力之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训练,即“三基”,坚持临床教学模式不走样,切切实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要精准聚焦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急剧地重塑与重构着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国家强调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医科的“新”是创新,是用更高的标准、更开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改革创新。2021年5月27日,我在《广西日报》刊发文章《积极推进护卫人民健康的新医科建设》。同年6月19日,广西医学高校“新医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我再次与全国同行探讨交流这个话题。因此,我们要推动“医学+X”创新发展,促进我们医学专业结构更加优化,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尤其是医学技能融合创新,真正建立起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总之,医学教育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张艳萍:您觉得近几年的学生和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赵劲民:近几年的学生是“Z世代"(通常是指“90后”“00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新时代人群。与以前六七十年代和“80后”存在很大不同,主要是“四个一代”:一是独生子女化的一代。近几年的学生,因为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呈现出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他们自我意识、孤独感相比以往的学生要更强,但也展现出弱现实联接的情况;二是网络化信息化成长的一代。网络伴随他们成长,导致他们和普通网民一样,存在即视感强、知识速食、碎片化及虚拟认同的特点,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部分学生又缺乏辨别能力;三是多样化选择的一代。他们自主建构、宽阔眼界,具有很强的自我选择能力,因此,他们对自己、对家人、对老师、对学校等等都有一个高标准预期;四是个性化突出的一代,主要表现为不拘一格、 PK意识及批判质疑的精神更强。

以上的学生变化是共性的,相对于医学生而言,主要还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录取学生数量再创新高,生源质量稳中有升。例如,广西医科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中,广西本科提前批平均分超本科第一批理工类控制线36分。广西第一批录取最高650分,平均578分,录取平均分超出理工类控制线103分,居广西之首;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药卫生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三是医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据统计,每年有近10万名医学本科生参加研究生考试,约占医学毕业生的4/5。受研究生教育冲击,医学教育第5年生产实习被忽视,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毕业质量参差不齐。2020年9月,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同等对待”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两个同等对待”,即面向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合格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政策的落实生根,对促进医学教育回归本真,培养临床上用得上的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张艳萍:您认为医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赵劲民: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素质关乎生命安全,医学教育关系民族未来。没有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健康中国建设就缺乏保障。广西医科大学作为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长期以来,秉承着“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所用”的办学传统和“强国、救省、健民”办学方针,迄今培养了各层次医学人才20万余名,为广西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变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医学人才培养随之面临新的目标和挑战。2020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分类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我认为,医学教育应该要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德医兼修、理论厚实、技能突出、创新引领、担当有为,具有大健康理念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广西医科大学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其中,德医兼修指的是要培养学生同时具备崇高道德素养和过硬知识技能,也就是仁医仁术;理论厚实指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突出指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创新引领指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担当有为指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精神。

张艳萍:从医学教育角度看,培养合格的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医生,您认为有哪些关键点?

赵劲民:医生在实践工作中,不仅承担着医学专家的角色,还承担着沟通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和专业人士等角色。因此,我认为一名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五个要素,即要勤奋向上且具有人文关怀与创新精神、能够承担起一个医生的责任且德医兼修、能够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临床、面对患者的自信且具有良好沟通交流能力、具备足够的经验和支撑他走下去的从医热情。基于这些要素,他需要外修专业素养、内炼人文精神,切实解决四个核心关键点:一是构建培养不同面向的应用型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的问题,突出以人为本;二是构建适合于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条块分割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养成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问题,突出四个回归;三是构建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升级版”,解决教学中单一地讲授与训练,狭隘专注于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问题,突出混合交叉;四是构建校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及医教协同新路径,解决地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突出教学为中心。

张艳萍:作为广西医科大学校长,您如何实施这样的医学教育?

赵劲民: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作为一所医科大学的校长,我认为医学教育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紧紧围绕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通过医教协同、铸魂育人,重点开展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强化临床实践及完善考核体系,通过打造一流医学本科、做强一流医学专业,建设一流医学课程、培训一流医学师资,形成一流医学质保,培养一流医学人才。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导向,一个目标,三个融合,四大改革,四大平台,五种能力”即“113445”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共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其中两个1就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培养担当“健康中国”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突出三个融入,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职业素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扎实做好价值观教育、专业教育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工作,引领学生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能、奠定知识之根。同时,优化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四大改革,着力培养学生铭记生命至上,修养敬佑生命的爱心;勇攀医学高峰,练就救死扶伤的妙手;立志献身医学,成为甘于奉献的战士;视患者如亲人,化身大爱无疆的天使,突出能力为重、服务为本,注重培养学生“有仁术”的过硬本领和“有信念”的全科医生,切实引领学生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有所作为。此外,以四大大平台即三全育人平台、师资培训平台、教学基地平台、质量保障平台为推手,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基础理论、临床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这五种能力,引导新一代医务工作者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奋力写好“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两本书。

张艳萍:广西医科大学2020届毕业生“云”毕业典礼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医学是最能体现家国情怀的学科。您希望医学生如何理解您的这句话,并如何将这样的理解融合到从医过程中?

赵劲民:医乃大业,医生从来不仅仅是普通的职业,更是要承担救死扶伤、匡世救国的重任。每每国有危难,包括抗击疫情、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战地战场等等,处处都有白衣天使的身影。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我国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勇于牺牲“小我”,突破生命防线,无私地坚守一线岗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国医护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伟大成绩,与医护人员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广西医科大学从早期创立学堂,开风气之先,到抗战烽火中“教研不断、弦歌不辍”,从新中国成立后继续“造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到如今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都是一所具有深厚红色基因、家国情怀浓郁的大学。仅仅抗击新冠疫情,我们就先后派出几千名医护人员,圆满完成“援鄂沪、援东盟、守广西、守边境、助友邻助香港”的使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作为医学院校,我们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首要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一定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而素质是其中排在第一位的。

所以,我认为医学生们一定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好学生,一定要做到三个始终:一是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首位;二是始终将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始终将自身的发展与健康中国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理解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性,它关乎国运、关乎民生,深刻烙印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就是为祖国繁荣发展、为人民健康福祉奉献的事业,从而能够在学习中、工作中,传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弘扬学校“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精神,勇担时代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毕生的追求,胸有凌云志、心怀报国情,不断涵养志气、骨气和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祖国和广西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艳萍:您曾说过,比起赵院长,学生们的一声“赵老师”更让您受用。您先后担任过医院院长和学校校长,在您看来,这两个身份有何不同?

赵劲民:两个身份,其实都是“老师”,作为医院院长,要管好、教好学生的临床实践,是老师。作为大学校长,我也是要管好、教好学生的专业知识。从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我为什么喜欢老师这一称谓?是因为一声老师一生情,无论做院长还是校长,我始终感受到,一声“老师”,一生责任。差不多40年的教学经历,我始终乐在其中,教与学是一个互相促进和成长的过程,我感觉我才是那个应该学得最多,收获最大的人。

当然,两者也有区别,在我看来,医院院长管理医生,医生素质关乎生命安全,所以,做医院院长,工作重心更多地是在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同时做好临床教学,学科管理。

而担任学校校长,要做医学教育,更多是关系民族未来,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放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从思政素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及临床技能水平等全方位提升。

张艳萍:这两个身份又给您带来哪些感悟和改变?

赵劲民:追求高远、追求卓越是事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也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引擎。从院长到校长身份的转变,我主要的感悟:就是要把学校建设好、建设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承担的责任更大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下的医学生就是未来的医生,就是我们这代人老了以后给我们看病的医生。医学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健康,是未来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支撑。另外,当前,健康中国战略、“双一流”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使医学高等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争创一流” 是国内各大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广西医科大学承担着教育强国和全民健康的双重任务,在如此至关重要的时期,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国内同类一流大学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只有坚定不移地跟紧党的脚步,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把医学生培养成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为实现“健康中国”奠定人才之基,是我们这些做教育的人应该背负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我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因此,我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在学校倡导“重育重学重教”的“三重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和“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教师学生为主、以教学科研为重,针对学校办学空间、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发展和科研学术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新思路,并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推行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培养高端医药卫生人才,又为基层农村培养医护人员,既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又培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张艳萍:作为创伤骨科专家,您因一系列重大的学术成果而蜚声国内外。能否请您结合您所取得的一些重要科研成果,谈谈医学生、医生怎样才能做好科研工作?

赵劲民:我认为,首先,强烈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使命感是医学生、医生做好科研的原动力;其次,要潜心研学,瞄准前沿,保持问题意识,基于临床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结合自己的前期基础,针对科学问题提出创新的和切实可行的科学假设,围绕科学假设,持之以恒深入开展,成果就会慢慢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临床问题也会慢慢得到解决,在此过程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去解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我提倡要早临床、早科研、早实践,通过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医学技能竞赛、参与老师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尽早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领悟科研乐趣,培养科研志趣和思维是很有必要的。

张艳萍:科研与临床如何平衡成为困扰许多医生的问题,科研诚信问题越发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对此,您如何看待目前的科研诚信现状?

赵劲民:科研与临床并不矛盾对立,科研来源于临床工作又服务与临床工作。两者之间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临床过程中去思考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相应的临床问题,科研过程中紧紧围绕临床问题进行,两者相辅相成。至于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时间分配,我觉得还是要利用临床工作中的碎片化时间去看文献去思考去设计,然后利用临床工作去收集病例和数据去开展科学研究,所以两者不分彼此。

诚信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科研人员承载着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任。因此人们对科研人员的诚信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科研失信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我认为主要有2点情况:一是量化考核的制度因素。当前科研评价“一刀切”的考核机制,造成某些科研人员急功近利,采用抄袭、造假等短平快的方式来通过考核;二是单一评价的导向因素。科学研究存在厚积薄发的过程,学术研究也有其周期性和规律性,但由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造成对科研成果数量的盲目追求,而忽略了成果的质量,以至于个别科研人员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科研不端行为的红线,以不当的方式来产生和发表其成果。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科研诚信建设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健全诚信教育体系,讲科研诚信教育作为常态化工作,分级进行教育;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科研诚信库,诚信考核常态化,尤其是在课题申报与结课、科研成果评审、评奖等环节加入诚信要求。实行科研诚信“一票否决制”,把学术诚信纳入教师和科研人员的选聘、导师遴选、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评奖之中;三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健全科研原始数据档案管理;四是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落实今年8月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门印发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

张艳萍:有关医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您又有何理解和建议?

赵劲民:职称是引导行业人才队伍发展的“指挥棒”。过去职称评审中,“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问题,尤其是“唯论文”问题,给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很大负担,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强烈。2021年6月3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职称制度改革要破除“四唯”倾向,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博士学位等作为申报的必要条件。同是突出临床实践导向,此次改革将门诊工作量、出院人数、出院患者手术人次等临床工作数量作为医生晋升职称的“门槛”条件,将病案作为评价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这种改革必将有利于引导医生回归临床,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加强行业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这个政策如果能够落地生根,将对医务人员带来很多福音。

张艳萍:身为广西医师协会会长,您认为医师的工作和成长面临着哪些压力和挑战?

赵劲民:当前医生的工作和成长面临较大的压力,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职称评定难。处于基层一线的医生,受制于所在单位和相关平台限制,导致在职称晋升中难以获得相关支持支援,且评定名额较少,难以满足基层需要;又由于职称评定所设框架较大,碍于学历、论文和资历等原因,束缚了医生职称评定的能动性,导致基层医生在日常专业发展中难有突破,使基层医生难以在基层留得住,安下心;二是职务晋升存在难度。基层一线直接面向群众,卫生院和基层医院级别低,资源少,上升渠道不足,在进行职务调整中,往往需要经过反复权衡,仔细研究,但基层医生数量大,难以满足多数要求,使得多数基层医生难以扎根一线,奉献群众;三是基层医生科研能力不足。由于基层医生普遍处于一线,临床任务重,在诊疗过程中没有相关科研技术做参考,往往依赖于自身临床经验,重实践轻科研,两条腿走路不协调,不利于基层医生的发展;四是基层医生培训少,能力不足。基层医生服务群众,平时接受培训机会较少,培训范围较窄,对提升基层医生能力显得不足。

概括起来,当前医师的工作和成长主要面临着3大压力和挑战:首先,医师本身的工作负荷、职称晋升、终生学习的特性所带来的压力。医师在医疗行业所消耗的精力相对于其他专业技术行业要多得多,因为其承担着生命的责任;其次,患者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压力。医疗技术的局限性、医疗资源的有限性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一旦医生限于技术条件不能做到手到病除、起死回生,矛盾就有可能激化,医务工作者面临的压力就会激增;第三,负面舆情带来的压力。一些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选择性报道甚至为了流量恶意炒作医患矛盾的现象,对医师的整体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医师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张艳萍:您将为广大医师带来哪些支持和帮助?

赵劲民:作为广西医师协会会长,针对基层医师存在的压力和挑战,应该要把医师协会这个平台用好用足,助力基层医生成长。一是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大环境,让医务工作者在社会上找到认同感,同时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为基层医生职称评定和减负工作争取政策支持,提升工作积极性;二是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加强科普宣传。与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老百姓健康意识,普及医疗常识;三是针对医生群体,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开展相关教育学习、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专项计划,定期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讲座报告,加强传帮带和信息共享,开拓基层医生思维和视野,针对性提升基层医生的学历、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特别是提升医生治病救人的能力水平。鼓励医生正确定位人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在协会层面及时表彰、表扬各级各类优秀人员,形成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发展的局面。